牡蛎
牡蛎

学名:Ostrea spp.

中文名:牡蛎,蚝,海蛎子

体长:通常长10~15厘米,大者可达50厘米以上

体重:通常45-60克,最重记录可达3千克

寿命:尚不明确

食性:杂食,进食方式为滤食

繁殖:有性生殖

分布:世界各地沿海

展示地点:长隆飞船乐园-亚细亚星球

生物特征

  • 泛指所有属于牡蛎目牡蛎总科的双壳纲软体动物。
  • 牡蛎科仅牡蛎(Ostrea L.)一属,世界总计约有100种左右。我国沿海的牡蛎种类,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年调查,接近20种。
  • 本属动物早期即固着于他物上生活,故贝壳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。贝壳有左右两片,形状不相等。左壳较大而凹,固着在他物上;右壳较小而平坦,呈盖状。贝壳表面生有鳞片,并常有其他幼小的牡蛎固着。
  • 牡蛎的软体部为左右外套膜所包被;鳃两对,较发达。唇瓣呈三角形与口相近。食道大,后接带有晶杆及胃楯的多皱褶胃,肠自胃的腹后方至腹部闭壳肌下方上折,经弯曲转向后方,末端游离,开口为肛门。心脏在围心腔内,位于闭壳肌前方。有脑脏等若干对神经节。肾脏左右各一,肾管开口于腹嵴末端即闭壳肌腹部与生殖孔相连的泄殖孔。

 

e3db60b4ef3f30ca.png

食物

  • 固着生活,滤食浮游生物。

分布

  • 除极地和寒带的少数地区外,牡蛎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,栖息在中潮区至水深数十米处。种类生态因地而异。水平分布主要受温度、盐度支配。

栖息地

  • 牡蛎栖息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处。

繁殖

  • 牡蛎为不完全雌雄同体,有性反转现象,在某一阶段可以由雌变雄,或者由雄变雌,到了另一时间又能再转变回来。原因可能与季节、温度、盐度等条件有关,营养条件优越时,雌性比例高,反之,雄性比例高。
  • 有异体受精,也有自体受精。
  • 牡蛎的繁殖方式有两种:①幼生型。精、卵在亲贝鳃腔中受精发育,面盘幼虫期后游向海中。雌雄同体者为主,卵及初生幼体均较大,但产卵量少,以密鳞牡蛎、食用牡蛎为代表。②卵生型。精、卵排到海水中受精发育,雌雄异体者为主,产卵量大,卵及初期幼体均较小。褶牡蛎、近江牡蛎、长牡蛎、大连湾牡蛎等大多数种类都属于这一种。
  • 卵生种牡蛎生殖腺饱满后,只要受外界的影响即会开始排卵、放精,像是暴风雨后的盐分变化、满潮露出的温度变化等(满月的满潮排卵放精最多)。
  • 幼虫发育经历三个阶段:1)担轮幼虫,2)面盘幼虫,3)匍匐幼虫。担轮幼虫是一种自由游动的幼体,拥有毛发状纤毛,用于游动。在面盘幼虫阶段,幼体会发育出第一个壳和一个叫做面盘的器官,面盘上有一圈纤毛,用于游动和觅食。最后,匍匐幼体阶段的特征是发育出“足”,用于探测基质并寻找合适的附着点。一旦附着点固定,牡蛎就不再移动,被称为幼苗。牡蛎的外套膜随着个体的成长,持续分泌建筑其含有高量钙质的外壳,保护柔软的身体。幼苗会长大成熟,并开始释放精子或卵子进行繁殖。

 

89666734479695cf.png

 

行为

  • 牡蛎是滤食性动物,需要吸入大量的水来进食和呼吸,但它们的瓣膜并非一直处于打开状态。即使长期浸没在水中,它们也会定期关闭瓣膜进入休眠状态。它们的行为遵循非常严格的昼夜节律。在小潮期间,它们的闭合时间比大潮期间长得多。
  • 一群牡蛎通常被称为牡蛎礁或蚝礁。作为关键物种,牡蛎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。牡蛎壳的坚硬表面和壳间的缝隙为数百种动物,如海葵、藤壶和贻贝等,提供了栖息之所,其中许多动物是大型动物的猎物,如鲈鱼、石首鱼(黄唇鱼属于石首鱼)。

保护现状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• 暂无。
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了有更好的体验,请将浏览器更新至最新版本!
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