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>
大熊猫
物种中文名称:
大熊猫
物种学名:
Ailuropoda melanoleuca
物种分类:
食肉目(Carnivora)
熊科(Ursidae)
大熊猫属(Ailuropoda)
长隆展区:
长隆野生动物世界-熊猫乐园
分布:
化石记录大熊猫曾经分布在东南黄河、长江和珠江流域,北及北京周口店,南达越南、泰国和缅甸北部。由于地质、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,目前分布仅限在四川、甘肃和陕西的崇山峻岭。
栖息地:
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,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,气候温凉潮湿,其湿度常在80%以上,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。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、山腹洼地、河谷阶地等,一般在20°以下的缓坡地形。这些地方森林茂盛,竹类生长良好,气温相对较为稳定,隐蔽条件良好,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。
体长:
1.2-1.8m
体重:
80-120kg
成年年龄:
5-6岁
寿命:
18-20年,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。
繁殖

•成年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,尤其人工饲养后发情更为不易,一年里雌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,交配后就分开,幼子由雌性单独养育。大熊猫妊娠期为83-200天,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,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个隐蔽的树洞,或天然的岩洞。大熊猫常在冷杉的大树洞里生育,一胎产一子,有时产两子,怀孕时体貌无明显变化。出生的大熊猫幼子只有一二两重,呈粉红色,与成年熊猫形态差别很大。由于熊猫以竹子为食,每天需要长时间进食来保证热量的供给,在育幼期母熊猫也要离开幼熊2-4个小时外出觅食。

特点

•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、丰腴富态,头圆尾短,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。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,但黑非纯黑,白也不是纯白,而是黑中透褐,白中带黄。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,体毛粗糙,腹毛略呈棕色色泽。岷山(尤以青川平武)则个体较小,体毛也较前者为细,腹毛棕色不明显,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。黑白相间的外表,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。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,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。

食性

• 熊猫和别的熊一样是杂食性动物,处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过渡的阶段。主要食物是竹子、红萝卜,野生的熊猫会吃草、野果、昆虫、竹鼠、羊。由于大熊猫一个的基因失活了,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。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,因此只能依靠肠内细菌分解竹叶。

行为

•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,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。在野外,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-4个小时,平躺、侧躺、俯卧,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。大熊猫善于爬树,也爱嬉戏。行动起来也非常的灵活。大熊猫通过将肛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树桩,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方,用气味来标记领土。

社会

• 大熊猫喜欢独居,每只大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。除发情期外,常过着独栖生活,昼夜兼行。巢域面积为3.9-6.4km2不定,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,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。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-40公顷的核域内,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。

保护及威胁

• 大熊猫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2016年末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“濒危级”降为“易危级”。但由于生育率低,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,为中国国宝。大熊猫也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。

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了有更好的体验,请将浏览器更新至最新版本!

顶部